
0355-7026696
黃小米,這一古老而珍貴的谷物,承載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農耕智慧與飲食文化。它色澤金黃,顆粒飽滿,熬煮成粥后,米香四溢,口感軟糯,營養(yǎng)豐富,深受人們喜愛。黃小米的種植,不僅是一門技術,更是一種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藝術。
黃小米適應性較強,但要想獲得高產優(yōu)質的收成,選地至關重要。它喜歡溫暖、光照充足且排水良好的土壤環(huán)境。肥沃的沙壤土或壤土是**選擇,這類土壤透氣性好,保水保肥能力適中,有利于黃小米根系的生長和發(fā)育。
選好地塊后,就要進行細致的整地工作。在秋季作物收獲后,及時進行深耕,深度一般要達到 20 - 25 厘米。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層,增加土壤的透氣性和蓄水能力,同時將土壤中的害蟲卵和病菌翻到地表,經過冬季的低溫凍殺,減少來年的病蟲害發(fā)生。春季播種前,再進行一次淺耕,同時耙細耢平,使土壤達到上虛下實、平整細碎的狀態(tài),為播種創(chuàng)造良好的條件。
品種是決定黃小米產量和品質的關鍵因素。在選擇品種時,要充分考慮當地的氣候條件、土壤類型和種植習慣。一般來說,應選擇抗逆性強、適應性廣、產量高且品質優(yōu)良的品種。例如,一些經過多年選育的當地傳統(tǒng)品種,它們已經適應了本地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,具有獨特的口感和風味;還有一些科研單位培育的新品種,在產量和品質上有了顯著提升,同時具備**的抗病蟲害能力。
購買種子時,要選擇正規(guī)渠道,確保種子的純度和發(fā)芽率。播種前,對種子進行適當的處理,如曬種 2 - 3 天,這可以提高種子的活性,增強發(fā)芽勢;還可以用適量的藥劑進行拌種,預防地下害蟲和苗期病害。
黃小米的播種時間因地區(qū)而異,一般遵循“春播宜早,夏播適時”的原則。在北方地區(qū),春播通常在 4 月下旬至 5 月上旬進行,此時土壤溫度穩(wěn)定在 10℃以上,有利于種子發(fā)芽出苗。夏播則多在小麥等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搶種,時間一般在 6 月中下旬,要盡量縮短前茬作物收獲與黃小米播種之間的間隔,以免延誤農時,影響產量。
播種方式有條播和撒播兩種。條播便于田間管理,如中耕除草、施肥灌溉等,且植株分布均勻,通風透光性好,有利于提高產量和品質。播種深度以 3 - 5 厘米為宜,過深種子出土困難,過淺則容易跑墑,影響出苗率。播種量要根據品種特性、土壤肥力和種植密度等因素綜合考慮,一般每畝播種量在 0.8 - 1.2 千克左右。
當黃小米幼苗長到 3 - 4 片真葉時,要進行間苗定苗。間苗的目的是去除弱苗、病苗和過密苗,使植株分布均勻,保證每株幼苗都有足夠的生長空間和養(yǎng)分供應。定苗時要根據品種要求的種植密度進行,一般每畝留苗 3 - 5 萬株。
中耕除草是黃小米田間管理的重要環(huán)節(jié)。通過中耕,可以疏松土壤,提高地溫,促進根系生長,同時還能切斷土壤毛細管,減少水分蒸發(fā),起到保墑的作用。除草則可以避免雜草與黃小米爭奪養(yǎng)分、水分和光照。一般要進行 2 - 3 次中耕除草,**次在幼苗期,結合間苗進行淺中耕;第二次在拔節(jié)期,進行深中耕,深度可達 7 - 10 厘米,以促進根系下扎;第三次在抽穗前,根據田間雜草情況進行適當中耕除草。
黃小米的生長需要充足的養(yǎng)分供應。施肥要遵循“有機肥為主,化肥為輔;基肥為主,追肥為輔”的原則。基肥一般在整地時施入,每畝可施用腐熟的農家肥 2000 - 3000 千克,配合適量的復合肥 30 - 50 千克。追肥要根據黃小米的生長階段進行,拔節(jié)期是黃小米生長的關鍵時期,此時每畝可追施尿素 10 - 15 千克,以促進植株生長和分蘗;抽穗前 10 - 15 天,再追施一次穗肥,每畝施用尿素 5 - 8 千克,可增加穗粒數和千粒重。
黃小米雖然具有**的耐旱性,但在生長過程中仍需要適量的水分。播種后要保持土壤濕潤,以利于種子發(fā)芽出苗。拔節(jié)期到抽穗期是黃小米需水的關鍵時期,此時要根據土壤墑情及時灌溉,保證土壤含水量在田間**持水量的 70% - 80%。灌漿期土壤水分也不宜過少,否則會影響籽粒飽滿度。但要注意避免在雨后或土壤濕度過大時灌溉,以免造成土壤積水,導致根系缺氧,影響植株生長。
黃小米在生長過程中可能會受到多種病蟲害的侵襲,如黑穗病、谷瘟病、黏蟲、蚜蟲等。病蟲害防治要貫徹“預防為主,綜合防治”的方針,優(yōu)先采用農業(yè)防治、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,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。
農業(yè)防治方面,通過合理輪作、深耕滅茬、清潔田園等措施,減少病蟲害的越冬基數;選用抗病品種,加強田間管理,增強植株的抗病蟲能力。物理防治可利用害蟲的趨光性、趨色性等特性,設置殺蟲燈、粘蟲板等誘殺害蟲。生物防治則是利用天敵、生物農藥等控制病蟲害的發(fā)生和危害,如釋放赤眼蜂防治黏蟲,使用蘇云金桿菌等生物農藥防治害蟲。
當病蟲害發(fā)生較重,農業(yè)、物理和生物防治方法難以控制時,可合理選用化學農藥進行防治。但要嚴格按照農藥使用說明進行操作,注意用藥劑量、安全間隔期等,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。
黃小米的收獲時間對產量和品質有很大影響。收獲過早,籽粒不飽滿,千粒重低,產量和品質都會下降;收獲過晚,則容易落粒,遇到風雨天氣還可能造成穗發(fā)芽,影響商品性。一般來說,當黃小米籽粒變硬,呈現出品種固有的色澤,莖葉變黃,大部分葉片枯死時,即可進行收獲。
收獲方法有人工收獲和機械收獲兩種。小面積種植可采用人工收割,將谷穗割下后捆成小捆,豎立晾曬,待籽粒充分干燥后進行脫粒。大面積種植則適合機械收獲,使用聯合收割機一次性完成收割、脫粒、清選等作業(yè),效率高,節(jié)省勞動力。收獲后的黃小米要及時晾曬或烘干,使水分含量降至 13%以下,然后儲存在干燥、通風、防潮的倉庫中,以備后續(xù)加工或銷售。
黃小米的種植,從選地整地到適時收獲,每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都凝聚著農民的辛勤汗水和智慧。通過科學的種植管理,我們不僅能夠收獲豐碩的果實,還能傳承和弘揚悠久的農耕文化,讓這一古老的谷物在現代社會中繼續(xù)綻放光彩,為人們的健康生活增添一份自然的滋養(yǎng)。
部分圖文轉載自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。如內容中如涉及加盟,投資請注意風險,并謹慎決策
關注微信公眾號
關注微信公眾號